全球聚焦:影像记录|盐碱地上喜开镰
黄骅市后仙庄村村民李清坡看着正在收割的旱碱麦麦田,满脸喜悦。
6月8日,黄骅市大科牛村党支部书记于文举(右三)和村民一起把旱碱麦销售直播搬到了麦收现场。
(资料图片)
6月7日,黄骅市汇新农种植专业合作社工作人员为农机手张旺(右)送来午饭。
6月6日,黄骅市羊三村村民刘庆菊在收割机难以覆盖的区域,用镰刀进行手工收割,确保颗粒归仓。
6月6日傍晚,农机手在黄骅市羊二村旱碱麦麦田进行抢收作业。
6月7日,工作人员在黄骅市气象局会商室查看卫星云图,分析麦收期间的天气变化。
6月7日,中捷产业园区农科所种子检验室,农技人员测量今年麦粒的水分含量,清点麦穗粒数,为选育优种打好基础。
6月9日,黄骅市后仙庄村党支部书记王志亮(右一)在即将开业的面花非遗工坊,讲述当地种植旱碱麦的历史。
风吹麦田千层浪,又到一年丰收时。
6月6日,伴随着小麦联合收割机马达的轰鸣声,黄骅市60余万亩旱碱麦开启了今年的收获季。“今年麦子长得好,你看颗粒多饱满。”后仙庄村村民李清坡高兴地说,有个好收成比啥都重要,就盼着丰收的这一天呢!
地处渤海之滨的黄骅市,耕地以中度盐碱地为主。盐碱地上种粮难,曾是制约当地粮食生产的一大瓶颈。几十年来,黄骅市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,通过选育良种、改善土壤、优化技术等措施不断推广旱碱麦种植。凭借科研人员和当地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,曾经颗粒无收的盐碱地,逐步变成丰产增收的“大粮仓”。目前,黄骅市已经形成订单农业、收储中转、面粉加工、食品生产等功能于一体的旱碱麦全产业链,具有独特口感的旱碱麦成了面粉厂、面花厂的“宠儿”。
“麦熟一晌,龙口夺粮。”为做到颗粒归仓保丰收,黄骅市今年采取一系列措施为麦收“保驾护航”。黄骅市农业农村发展局第一时间开通24小时农机服务热线,组织852台小麦联合收割机、1875名农机手抓住晴好天气抢收作业。气象部门选派精干力量,开展灾害性天气的监测、预警和评估,提供“直通式”快捷气象服务。中捷产业园区农科所抽调技术人员,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巡回技术指导。
盐碱地上麦香浓。连日来,记者跟随黄骅麦收的脚步,用镜头记录下这令人欣喜的好“丰”景。
河北日报记者贾恒 张昊 摄影报道
关键词:
上一篇:一场充满爱与希望的戏剧之旅
下一篇:最后一页
广告
X 关闭
X 关闭
-
-
京张高铁每日开行17对冬奥列车
京张高铁每日开行17对冬奥列车 预计冬奥服务保障期运送运动员、技术官员、持票观众等20万人次 2月6日,2022北京新闻中心举行“北
-
-
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 小学生朱德恩深情演绎《我和我的祖国》
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 小学生朱德恩深情演绎《我和我的祖国》 9岁小号手苦练悬臂吹响颂歌 2月4日晚,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,9岁的
-
-
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这19首乐曲串烧不简单
多名指挥家列曲目单 再由作曲家重新编曲 本报专访冬奥开幕式音乐总监赵麟 开幕式这19首乐曲串烧不简单 “二十四节气”倒计时、
-
-
“一墩难求” 冰墩墩引爆购买潮
设计师:没想到冰墩墩成爆款一墩难求冰墩墩引爆购买潮 北京冬奥组委:会源源不断供货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近日引爆购买潮,导致一墩难求